阿德亚曼的自救:一度没有救援队到来的土耳其强震重灾区数日 天天热闻

2023-02-12 13:00: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土耳其,阿德亚曼。


(资料图片)

这是《非正式会谈》常驻嘉宾、土耳其人唐小强最后所处的位置。本是曾见证过十余个不同的文明、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紧邻此次土耳其地震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的阿德亚曼,如今只剩下连片的废墟与无助的哭泣。

球鞋、手套、破损的行李箱,被杂乱堆放在唐小强遇难的酒店外空地上。这里一度没有外部救援力量抵达:当地媒体曾报道指出,毁灭性地震发生72小时后,阿德亚曼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救援人员;直至2月11日,还有部分受灾山村没有等到救援力量。

蓝天救援队一名负责人后来形容:“1000多栋倒塌建筑,上万人失联,没有人手支援,根本搜不过来。” 2月10日至11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访记录了救援力量到来前后阿德亚曼人的自救,以及他们在救援机械的轰鸣,与逐渐弥漫的绝望中等待生命希望的几个瞬间。

废墟

一座倒塌的酒店带走了《非正式会谈》节目常驻嘉宾唐小强和二十多名同行人的生命。

这里原本只是唐小强和40多名来自导游协会的导游培训计划中的一处下榻点。曾与唐小强多次同场录制《非正式会谈》的嘉宾Steven Oo告诉南都记者,唐小强住在厦门的时间比较多,回土耳其一般都住在伊斯坦布尔,“这次因为要考土耳其导游证,才去那个城市、住在那个酒店里。怎么会这么巧?我到现在还是不敢相信。”

阿德亚曼,这座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曾见证过十余个不同的文明。

阿德亚曼拥有科马基尼文明留给人类最辉煌的礼物——内姆鲁特山上的巨大雕像。1987年,内姆鲁特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非热门旅游城市,渐渐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在不少旅客的眼中,内姆鲁特山是“世界上观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点,“下午的天是湛蓝湛蓝的,没有一片云,很纯净。夕阳照在石像上,拖着斜长的影子,仿佛在向世界诉说一段历史”。

湛蓝的天空、温暖的夕阳、荣耀的石雕……强震之后,留存在旅行客文字里的阿德亚曼已不复存在。

阿德亚曼紧邻卡赫拉曼马拉什,后者是此次强震的震中区域,地震影响阿德亚曼、阿达纳、迪亚巴克尔、加济安泰普等邻近10个省份超1300万人。

受地震影响,土耳其多处建筑倒塌,不少文化遗产也受损严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迪亚巴克要塞和哈乌塞尔花园文化景观”所在地,土耳其城市迪亚巴克多处建筑倒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称,离震中不远的其他世界遗产地也可能受到地震波及,包括位于阿德亚曼的内姆鲁特山。

阿德亚曼原有20多万人口。有居民告诉南都记者,这里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年轻人多外出工作,留守当地的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人们以贩卖蔬菜水果和饲养家禽家畜为生,而这次地震中,受灾的也多为老人和小孩。

以卡赫拉曼马拉什省为中心的强震影响了土耳其10个省份超过1300万人,包括阿达纳、阿德亚曼、迪亚巴克尔、加济安泰普、哈塔伊、基利斯、马拉蒂亚、奥斯马尼亚和桑尼乌法。

当地时间12日凌晨,土耳其副总统奥克塔伊表示,土耳其强震已导致该国24617人死亡。

地震后的第六天,阿德亚曼已放晴。

车辆在颠簸的路上摇晃,窗外尽是倒塌的房屋、积雪与呼啸的冷风。从废墟里扬起的粉尘给车尾玻璃蒙上了一层灰。

“人间炼狱”

这里是此次土耳其地震的重灾区,一度没有救援力量抵达。

“就像是‘人间炼狱’。”震后数日赶到的蓝天救援队领队王毅这样形容阿德亚曼:“1000多栋倒塌建筑,上万人失联,没有人手支援,根本搜不过来。”

唐小强遇难的酒店位于阿德亚曼省会城市阿德亚曼市中心附近。从这里通往外界的路上,目之所及皆是一片萧条:废墟一片接着一片,满地的碎石瓦砾,尚未倒下的建筑墙面布满裂痕、岌岌可危。

球鞋、手套、破损的行李箱,被杂乱堆放在酒店外的空地上,布满灰尘。

另一边的省政府大楼墙壁上到处是清晰可见的裂痕,部分墙皮已经剥落,楼梯上铺满了瓦砾和灰尘,厕所已经没有可用水源。

在救援力量到来之前的5天里,在阿德亚曼的人只能自救。

地震发生时,一名在阿德亚曼省贝斯尼的教师率先反应过来,关闭了家中的电气煤气设备。他80岁的母亲因后背曾接受手术,行走困难,幸好被他的邻居抱起,连同他的两个孩子,所有人一同成功逃生。

2月11日,这名教师告诉南都记者,他的学生们只有八九岁,直至目前,仍有孩子处于失联状态。一名学生的妈妈远在安卡拉,却迟迟无法与孩子取得联系,想请老师帮忙了解孩子的境况。等到他赶往学生所在地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

“第一天真的很难。”回忆起地震发生的情景时,他忍不住哽咽,平复数十秒后,接着对南都记者说:“吃的喝的(怎么解决)肯定比较难,很多东西根本没有考虑到。”

地震发生当天,他住在了自己的车上;第二天,他来到城市体育馆休息了一日,有当地的生意人拉着一卡车吃食提供给他们;第三天,他和家人搬到了农村,“那里还比较安全”。

和这名教师一样,在阿德亚曼市的省政府门口,直至11日凌晨仍有不少受灾居民把车停在了路边,家园轰然倒塌,车辆成为了他们的栖身之处。没车的人只能露宿街头,在路边用树枝生火取暖,如此度过漫漫长夜。

流离失所的人们自发组织搭起一处提供餐饮的临时场所。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人逐个询问“今晚住在哪儿”,或许正在统计人数,以便给他们提供集中居住的临时庇护所。更多的人在排队领取食物,一杯热红茶,一份夹着冰冷鸡肉的面包,就是他们一顿的餐食。

一片混乱之中,南都记者在凌晨的阿德亚曼市看到,停满车辆的道路上,只剩中间一条小道可以单行通过。现场警员通过喇叭用土耳其语一直高呼“请大家把车子挪走,不要挡道”。

然而,工作人员、居民、来自各国的救援队……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黑夜里奔波,无暇顾及隐藏在夜色中机械的呼喊。

另一边,阿德亚曼市的一家医院救护车匆忙驶入驶出——这家医院已经收治了10万名伤者。

工作人员向漏夜赶来的蓝天救援队说,“你们是第一支到达这里的外国救援队伍”。

搜寻

当地时间2月10日晚,仍在邻省马拉蒂亚的蓝天救援队接到土耳其灾害与应急管理署传来的消息,希望他们前往阿德亚曼进行支援。当地派遣了车辆,共107名蓝天救援队队员分批次出发,连夜赶往阿德亚曼。

随着多方救援力量陆续赶往这里,城市车道已被各种大型挖掘机、救护车挤满,交通陷入一片混乱。

走在阿德亚曼的路上,挖掘机作业时发出的轰隆声与警车、救护车的鸣笛声交织,让这座因无数生命逝去而寂静的城市,变得格外嘈杂。

11日一早,蓝天救援队从土耳其阿德亚曼省政府出发前往贝斯尼一工作点进行搜救工作。这里共有4栋楼完全倒塌。他们负责作业的楼有5层,当地居民猜测里面可能有40多人从2月6日第一次地震被困至今。

两辆救护车停留在附近,等待随后可能出现的生命奇迹。仍有不少家属守候在警戒线外,渴望能听到从救援队伍中传来的好消息 。

南都记者注意到,搜救现场的一座楼房前挂着日托所的招牌,废墟中一只毛绒娃娃格外显眼。当地居民告诉南都记者,这栋楼的首层曾是一所幼儿园,往上4层则是公寓。

Ahmet的妹妹就住在这栋公寓里,他和父母家人从地震第一天就到这里等待妹妹的消息。

他告诉南都记者,2月10日他们问里面有没有人,听到了五次“嘀嗒嘀嗒”的敲击声回应。

11日上午,嘈杂的环境变得宁静,人们屏住呼吸。

救援队带着生命检测仪在废墟上开展搜索。忽然,生命探测仪检测到虽然微弱但令人振奋的声音。为辨别是否有生命迹象,救援人员发布指令,维护秩序的警察让周围所有人保持安静。家属、警察以及救援人员立即蹲下,汽车熄火、电动工具停止作业,原本机械轰鸣的作业现场骤然寂静。

这一刻,所有人都在祈祷探测仪能捕捉一丝一缕生命的回应。

等待

11日上午的贝斯尼,阳光猛烈。

警戒线外,满是等待救援队消息的人们。

四名妇女搬了小椅子围坐在用木头升起的火堆旁。一名妇女用手抵着额头,目不转睛看着面前正在搜救的救援队。突然,后方传来嚎啕大哭的声音,混杂着土耳其语的呢喃——她再也忍不住开始流泪。旁人上去拥抱,希望给极度悲伤的她们一丝安慰的力量。

一处废墟前,一名老妇上前隔着警戒线听着救援队用她陌生的语言交流,尽管听不懂,但她仍迫切地希望了解什么。

老妇用土耳其语告诉南都记者,她的姐姐正被埋在这片废墟之下。这里原是一座五层的房子,地震发生时,老妇和她的姐姐在卧室里睡觉。楼房倒塌那一刻,她躲在了沙发底下,沙发为她挡住了砸下的物品,为她提供了避难空间。 随后,她在余震中匆忙逃出废墟,而70多岁的姐姐却至今生死未卜。

等待中的居民捡来了木头、纸张,生起了火,围着取暖。

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或招手,或用眼神示意,请救援队员到火堆旁取暖。冬日的贝斯尼气温处于零度附近,救援队伍里一度有人对着手哈气,一名瘦高的当地男子见状,主动上前递了一双手套。

夜幕再一次降临阿德亚曼。

救援现场附近,家属们久久不愿离去,前几天已搬去农村的那位教师回来了解现场情况,他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

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有离家更近,才能感受到一丝力量。

路边,烧火取暖的一户人家围坐在一起,用棉被等物资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小桌子。桌上放了一张彩色照片,画面里是一个穿着蓝色裙子的小姑娘,神色自若。

不远处,还有一家人也在这样临时搭起的桌上放了照片。不同的是,这张是黑白的,镜头里是两名女性,看起来像是一对母女。

或许这是一家人至今仍未放弃的希望。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特派记者 郑璇真 刘威 赵牧 发自土耳其

后方联动:南都、N视频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李雨霞

关键词: 救援力量 内姆鲁特山 土耳其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