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跑出“加速度”|求知

2023-04-04 09:01:08 来源:长江日报


(资料图片)

毕红梅 张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助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新征程上,要紧扣城乡优势和需求,在“双向奔赴”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要发展互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共兴共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统筹推进城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发展上走深走实。一是完善协同机制,推动城乡从阶段协同向常态协同转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市、县、乡镇跨部门、跨行业统筹联动、协同执行的领导、运行、管理、评估激励机制。优化城乡文化生产布局、基地建设、项目安排,促进文化产品逐渐形成共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二是涵养内生动力,推动城乡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转变。乡村要真正摆脱“贫血”困境,要以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力为突破口。推动基层组织观念现代化、工作体系化、运行法治化、管理扁平化、平台数字化、能力实战化,探索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强化“干部敢为、全村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浓厚氛围。三是注重彰显特色,推动城乡从共性发展向个性发展转变。城乡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为避免陷入同质化,需做好“土特产”文章。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可开发特色书店、剧场戏台、博物馆等,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打造具有故事内涵、时尚元素和数字驱动的工艺创作生产,推动手工艺品牌化;生态秀美的乡村,可深耕艺术研学、运动休闲、婚恋康养、露营野炊等文旅产业链,探索“庭院+”经济,推动文庭景一体化发展,留住绿水青山、留住乡韵乡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资源互通,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互通互联,一是促引人才资源双向“流”。加快推进由市到村镇乡村人才振兴规划编制,根据人才能力结构、服务内容及业态性质科学分类,采取“体制内、半体制内+市场化”并行、“长期+短期、城市+农村”并重等多种手段加强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互派服务乡村制度,让人才“动起来”“活起来”。二是搭建资本要素均衡“链”。健全城乡资本投资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城乡科教文卫资本投入比重,建立资金预算、投放、使用、效果评估监督体系,让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链、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链、社会资本投资链在城乡均衡串联。三是编织信息科技全域“网”。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助推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容提质,走稳走好现代传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加大人工智能产业园、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力度,促进“数智+”政务、教育等,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城乡共建共治新格局。

要功能互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共育共践。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自文化功能优势,促使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内涵再拓展、质量再提升。一是注重以城带乡,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动作用。以重庆市区文明创建为龙头,以文明智慧管理系统为平台,持续开展文明城市、社区、单位、行业等城乡结对活动,积极探索共建型、帮扶型、互补型文明创建结对模式。二是注重以乡促城,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深入挖掘亲帮亲、邻帮邻、邻里互助一家亲的志愿文化,勤俭持家的节约文化,吃苦耐劳的劳动文化等朴素农耕文化内涵,推动雷锋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劳动精神等有效融入文明实践、提升治理效能。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切实增强文明培育引领实效。构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文明培育组织体系,综合运用组织宣讲、网媒传播、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等推动党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和百姓日常。创办“道德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文体活动会”,探索“文明积分制”,引领培育新风尚。

要成果互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共赢共享。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要推进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基础设施是最普惠的民生,是实现城乡文化消费、文化享用、文化发展均等化的物质保障,增强交通、电网、物流等承载力和辐射力,加大供水、燃气、环保等保供力和均衡力,夯实城乡互惠互利基石。二要健全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横向延伸、纵向贯通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梯级建设,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老少偏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健全区县责任主体、镇村管理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长效管护体系。三要提升文化消费能力和意识。拓宽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文化宣传,摆脱部分乡村落后思维局限,促使文化消费从基础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关键词:

推荐内容